http://blog.udn.com/jason080/9311989
摘錄:
根據年齡段設立主題
根據不同的年齡段,德國各童書出版社都有相應主題的書籍。對於6歲以下的兒童,書的主題大多偏重對世界的認知,如維森傳媒(Wissenmedia)的 《貝塔斯曼兒童世界地圖集與3D海報》和亞特蘭提斯出版社(Atlantis)曾獲專題圖書獎的《築好巢,挖好洞:昆蟲是怎樣照顧自己的孩子》。學齡前的童書注重形式多樣,例如卡通布袋、拼圖、昆蟲手工書等。無字書當屬其中一個亮點。兒童將以動植物或人類活動為範本的圖片尋找書中相應的物件,使大腦組織、 分類能力、動手能力和注意力得到鍛煉。
6到12歲的階段是兒童性格塑造的重要時期,分別針對女孩和男孩的書也走進市場。例如玉婷歌爾出版社(Oetinger)給女孩讀的《火星女孩》和菲舍爾出版社(Fischer)給男孩讀的《三個火槍手》都讓孩子們的性別意識逐漸增強,有利於塑造人格。此階段的兒童也慢慢開始接觸文學經典,例如金德曼出版社(Kindermann)帶有插畫的《浮士德》,堪稱經典的延續。此外,通俗的專業圖書題材已經從動物世界、天文科學等方面擴展到了藝術、人文領域,豐富兒童知識面。
針對12歲以上兒童的圖書營業額在2012年占年度青少年讀物的26.4%,可見此年齡段青少年閱讀空間較大。此年齡段的童書主要以小說、人物傳記等形式呈現,側重對人物性格的刻畫,人物之間的聯繫更加複雜。成人世界的圖書主題,在這一階段的童書中也可以找到蹤影。羅沃特出版社(Rowohlt)的《那曾經是印第安人的土地》是其中一部優秀的長篇教育小說,曾摘下2012年度青少年文學圖書獎的桂冠。書中細膩的心理活動描寫和跌宕起伏的情景讓兒童沿著歷史的足跡探尋人生的意義和愛的真諦,提高感知和判斷能力。